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西遊美國@San Francisco] 無處不在的117

Date: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天氣雨過天晴
Loc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帶媽媽遊舊金山,不求景點多,但求玩得開心、看得盡興,滿滿的行程雖是規劃好了,但走到哪算到哪,行程僅供參考、歡迎隨時更動!


今天的第一要務─搭叮噹車!結果一出門,唰!下雨啦!若是自己隻身旅行,罩上衣服上的帽子就算了事,但怎麼說可不行讓媽媽在美國的第一天就感冒呀!雖然才剛從Walgreens買了早餐回到叮噹車站排隊,留下媽媽繼續排隊後,我又跑回去買雨傘。拎著雨傘回到媽媽身邊時,環繞著叮噹車的那排長龍似乎一動也沒動過,老舊的機械裝置讓一台卡住的叮噹車堵住了往返的班次,不過即使舊金山如此陰雨濛濛,似乎也絲毫不減遊客們堅持搭上這麼一遭老舊金山的興致!

在叮噹車沿途車站上車的乘客可直接以現金支付車資,由起站出發的我們選擇在票亭買票,除了可用信用卡之外,還有一紙票券在手,紀念價值無窮呀!更妙的是,後來我們發現票背面還有Ghirardelli巧克力工廠的九折折價券,可說是意外的收穫吧!


要前往俗稱「九曲花街」的Lombard Street可得注意不要搭錯車。叮噹車有兩線,分別是Powell-Mason和Powell-Hyde,至九曲花街需搭Powell-Hyde。就算天氣陰冷潮濕,我們寧可讓後面的人先上車、就是等著能選好位子的機會,就搭這麼一趟車,當然要坐在室外的位子;面朝外,不僅能體會掛在叮噹車邊的昔日風情,乘風上下舊金山陡坡的刺激與可眺望的景色亦是迥然不同。

Starbucks櫥窗上反映的叮噹車,這樣尚且稱得上自拍吧?﹝笑﹞



《舊金山坡上的九彎十八拐》
叮噹車翻山越嶺,總算來到了Lombard Street,九曲花街。在1923年因為考量在Lombard Street和Leavenworth Street間這個40度大陡坡的行車安全而有了這樣的彎曲設計。稱它「九曲」或許名不符實,因為它只有八個急轉彎,車道兩旁種滿了繡球花,也因此有了「花街」之美稱。

第三次來到這裡了,每每對於在這條街上開車感到驚奇,「每天在這裡開車很傷煞車皮吧?」我這不解風情的考慮應該還算實際吧?

兩年前第一次隻身至此,碰巧遇上從台灣來開會的中華電信主管們,有幸跟著他們一同驅車直下、享受在花街開車的特別經驗,翻出當年的錄影,邀你與我一同體會花街的今昔。


玩過這種單輪電動車嗎?Segway,中文翻作「賽格威」或「思維車」,它倒沒聰明到你一動念頭它就動的程度。若想往前走就必須放膽將身體向前傾,想減速就得向後傾,車子能偵測重心的變化並保持平衡。即便在平地上,剛開始都得克服心理障礙才駛得動這玩意兒,我彷彿可以想見騎在其上下這超級陡坡的驚險刺激。

花街坡下是遊客們齊聚由下往上拍照的絕佳位置,若逢旅遊旺季,無其他觀光客入鏡的機會可是一鏡難求。

在這裡我曾遇上兩年前同遊的Jeffery及兩位台灣主管,也曾收過住在花街上某位攝影師在此拍的美麗照片。

不滿意自己額前兩撮瀏海的媽媽居然對著我的大眼睛鏡頭照起鏡子、撥起頭髮來,模樣實在太可愛了!我忍不住直按快門。



《遠眺》
幸運的我們,自從上了叮噹車後,舊金山便開始逐漸放晴。眼前便是漁人碼頭所在的舊金山灣,腳下卻是綿延的大斜坡,若不是害怕偶爾駛過的車輛,滾著下坡可能更快!

「站在」這個「高崗上」,雖沒能有阿妹的歌喉得以引吭高歌一曲…

卻看得見停在Maritime港口成為歷史的帆船,

也可以望見曾經用來關重大罪犯的惡魔島─Alcatraz。

往這邊瞧…

就是我們等等要去的金門大橋!


走下坡,穿過巧克力工廠,我們再一次回到漁人碼頭一帶,此時約末午餐時間,轉個彎,不一會兒我們已站在「來加州必吃」的In-N-Out漢堡外。隔著玻璃落地窗向內望,「哇~」只見櫃台前已是長龍好幾條。菜單上簡單地列著三種漢堡:雙層起司漢堡、起司漢堡和漢堡;雖是單調得不能再單調的菜單,不過也夠點兩個人的午餐就是了。

In-N-Out為什麼如此特別?媽媽和我都覺得應該要歸功於它漢堡的新鮮口感,雖然我不挑嘴、也挺愛麥當勞的,不過相比下麥當勞的漢堡麵包稍嫌「懶洋洋」了一點。In-N-Out還有個公開的秘密,那就是它的秘密菜單,我竟然不知道!﹝驚﹞只能怪我太不重吃又不挑嘴,幾次來到這家In-N-Out都只點傳統菜單,至於它的秘密菜單嘛,只好下次來再品嚐了…。

坐在靠窗的位子,我眼前站著這個老頭兒,自顧自地切換著音樂、變換戲法。隔著玻璃窗盯著他瞧倒也有趣,瞧著瞧著,我竟越發覺得他長得跟阿姨有點神似。走出In-N-Out,我在他箱子裡投了點錢,挺喜歡他這般自娛娛人的舊金山生活態度。


吃飽喝足後,該是出發前往今日重頭戲的時候了!往巧克力工廠的方向走去,搭上30路公車至Laguna Street接28路公車,記得上次自己隻身來此時人煙稀少,此刻卻有好些人跟著我們一起等著轉車,一張張和氣的笑臉讓這個午後也溫暖了起來。瞧!還有騎警呢!

上了公車,才坐下沒幾分鐘,不顧在一旁打起瞌睡的媽媽、我突然自顧自地傻笑了起來,拿起相機直朝公車門拍,媽媽瞪著我一臉納悶,哈!瞧?公車門正在對我們笑哩!



《金門大橋上下》
嘩!

稍早還在拍公車門,現在剛下公車、看見金門大橋興奮之餘,只顧著換鏡頭卻忘了調相機設定就這麼「喀擦」一拍,喔喔!曝光過度囉!把原始檔的光線壓到最低,雖然無法恢復到當日的第一眼金門大橋,不過,這樣的光暈感倒是在某種程度上把當時的驚喜之情表露無遺。

這個瞭望平台上有著這麼一大綑東西,不是別的,正是扯住金門大橋的大功臣哩!每條大鋼條皆有7650英尺﹝2331.7公尺﹞長、36.4英寸﹝92.4公分﹞粗,共由27572條小鋼條組成。

所有的小鋼條加起來共有八萬英里長﹝130公里﹞,重達2.5萬噸,嘩!塊頭真大,好驚人!

又是橫拍又是直拍,在這晴朗蔚藍的天空下,怎麼拍都好看!

走累了嗎?媽媽秀出從日本帶來的好料─KitKat抹茶版!雖然我的第一首選是「哇沙必」口味的,不過沒魚蝦也好囉!

轉過彎,走上坡,又是一個拍照的好角度…「啊~~橋怎麼長在我頭上啦!」「厚~到底要在這邊拍多久啦?」就在我嫌東嫌西、越拍越氣的時候,媽媽捕捉到我的「氣皮面」,真是的!偏偏這種照片就拿捏得如此神準?


爬了好一會兒坡,我們總算上了橋面。

站在紅色大橋上回望碼頭,蔚藍的晴空、碧綠的海水、白花花的浪,高樓林立處正是舊金山市區。

一轉頭,身穿紅衣的媽媽和大紅色的金門大橋還真是相映成趣呀!

一時之間,灣內似乎忙了起來,迎面駛過來幾艘船,在水面劃開的線把海灣切成了好幾份。

在「中點」拍完合照就算把今日金門大橋的任務達成了,繼續走完全橋的話,還不知有沒有力氣走回來哩!


咦?回程時才發現原來橋上標有號碼!方才可能光顧著拍照而漏掉這個細節了。發現這個新大陸的我,驚喜地快步繼續往來時路走,卻發現號碼直接從111跳到115。「怎麼可能沒有113?」喔!找到了!原來113不在鋼筋柱上,而在一小面牆上。

接下來,當然是這個屬於我的117囉!


回到橋下綠意盎然的公園區,享受了一下午後這片不可多得的美景。瞧瞧這棵樹,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被海風吹得頭髮都亂了呢?

幾番來到舊金山,雖然遠眺過金門大橋,今兒個算是託媽媽的福才得第一次這麼就近看它,怎能不好好拍個夠!

在遊客中心除了搜括了一些明信片,也藉機學了點關於金門大橋的小常識。

你知道嗎?金門大橋可是與黃石公園地位相等,同列美國國家公園之一唷!這可是我今天來到這的大收穫之一,Golden Gate Bridge,CHECK!﹝笑﹞



《夕照下的藝術宮》
金門大橋站的公車有點古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沒有明確的公車站牌,公車時不時只是隨意地停在遊客服務中心前的圓形廣場,所以就連鮮少迷路、不怎麼搭錯車的我都因誤以為「下車處對面的同號公車就是回程公車」而搭錯方向,繞了一大圈才抵達藝術宮。

藝術宮,The Palace of Fine Arts,是為了1915年2月20日開幕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而建。仿古羅馬廢墟的建築,當年建造時基於只是臨時建物的考慮而使用簡單不耐久的建材,怎知直至萬博會結束人們卻因為它的美麗外型而捨不得拆除,匯集了資金把藝術宮重新換作永久性建材。年過半百後,藝術宮已因侵蝕和不當使用而荒蕪,1964年之後的重建計劃讓它恢復當年的光彩,有了今日我們眼前的模樣。

餘暉下,前幾次來時遇見的鵝群早已打卡下班回家了,然而卻有不同的驚喜等著我們。清澈的湖面在海風下佈滿著微微細紋,就連湖岸都因為夕照而像被鑲上一圈聖誕燈般,令人著迷。

我讓媽媽站在一棵彎身的樹旁,想藉著這美景把她拍得美美的。怎料媽媽一近前便說:「啊!這邊也有一個117!」少來了!哪這麼巧呀?待我湊近一瞧,當真!樹腳上紮紮實實地躺著一塊銀色小鐵牌,正是117!

雖沒有鵝,湖面上仍有幾隻鴛鴦徘徊著,正逗著岸上一對母子開心呢!

與117號樹合照過、流連了藝術宮一會兒後,天色已漸暗,看看時候也不早了,我們跳上公車,準備再會漁人碼頭囉!



《又是漁人碼頭》
從公車站走往漁人碼頭的路上再次經過了Maritime港區,天氣好的時候由此便可望見金門大橋,恰逢暮日西沉,吸引了愛拍夕陽的我踏步至海岸邊。此時岸邊人影稀疏,海風吹拂著,帶著十月底的冰冷。我無意間瞥見了擺在一旁的花,慢步走過來的媽媽好奇著它的出現。

「應該是有人曾經在這邊落水或…」說著突然一陣詭譎浮上心頭。原本認為浪漫的紀念方式,因著一只孤零的花,隨著天色漸暗,竟出奇地讓人覺得不安?難道…是因為肚子餓了?

再次回到漁人碼頭上的海鮮餐廳區,昨日「叮叮咚咚」叫賣著的有趣墨西哥大哥不在,換了個人,板著臉、稍嫌庸懶,讓買螃蟹這事不似昨日一般讓人覺得新奇興奮。


拎著熱騰騰的螃蟹回到聯合廣場,來到每次來舊金山開會我們都愛去的日式拉麵店─味千﹝Ajisen﹞。面孔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女店員不介意我們在店裡享用剛買回來的螃蟹,呼!那我們就開動囉!「いただきます!」



《西有真查》
In-N-Out藝術宮


Keywords:舊金山、叮噹車、九曲花街、漁人碼頭、In-N-Out、金門大橋、San Francisco、Cable Car、Lombard Street、Fisherman’s Wharf、Golden Gate Bridge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西遊美國@Natural Bridge] 傑佛遜總統曾經有座橋

Date: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天氣晴
Location: Natural Bridge, Virginia, USA
Total Travel Estimate: 2 hr 41 min / 149 mi


維吉尼亞州有一座有名的橋,叫做「Natural Bridge」,維基百科還沒有人為它寫中文頁面,所以且讓我擅作主張地管它叫「天然橋」吧!天然橋離黑堡不遠,其實每次北上途中就會看到其出口標示,僅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在美國東岸南征北討的我卻至今從未去過。藉著這個Memorial Day Weekend,Katie和我計劃找個地方享受一下難得的春日陽光,邀上在黑堡住了三年半卻幾乎足不出戶的Brentha,天然橋,我們來囉!

今年五月黑堡的天氣尤其奇怪,前天晚上氣溫甚至降到幾近零度,讓計劃週末出遊的我們不免有點擔憂。所幸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一路我們隨著Bon Jovi搖滾,在175號出口下I-80,停好車、舒服地伸展一下四肢,方才伴隨著我們的蜈蚣狀重力波雲已經長大了!


雖說天然橋是維吉尼亞州的著名景點、還曾經為美國傑佛遜總統Thomas Jefferson擁有,它並非州立財產,不僅國家公園年票不適用,門票還貴得緊。參觀天然橋的門票包含蝴蝶館、蠟像館和一些零星的活動區,要價21美金,若還想去鐘乳石洞探險,就得花上29美金。網購套票則可再折價6元,不無小補囉!所以我們在來之前就買好了票,今天只需拿收據至櫃台換門票即可。

在一個打瞌睡的蠟人腳邊拿到票後,我們在一片翠綠中走下這長長的石階。怎知石階下竟有一個老人候著、只等驗票,哎呀呀!我以為上頭看過就算數了,老早把票安穩地收好了,這下可弄得手忙腳亂了。

雖然完整的門票在我還來不及拍照前就被剪了一個洞,但這種「到此一遊」的照片還是該來上一張!



《Voilà! Natural Bridge!》
「啊!?」才轉過彎,Brentha發出了驚訝的聲音,我好奇地釋放出詢問的眼神,她說:「橋就在這邊…」

還真的勒,連走都不用走,巨大的天然橋就近在眼前。

215英尺﹝65.5公尺﹞高、40英尺﹝12公尺﹞厚、100英尺﹝30.5公尺﹞寬的天然橋在廣角鏡頭下,似乎有那麼點不夠瞧,

那麼我就得走近、再走近才拍得出它的雄偉。

據說當年年輕的喬治華盛頓曾替Lord Fairfax探勘過這裡,在橋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縮寫。

站在橋下,不禁讓人想仰天長嘯…

正當我這麼做時,Katie的快門捕捉了我的傻樣。


穿過橋下,只見三、四個人在裝飾著幾排長椅,鮮紅的玫瑰花繫在椅背上,想來是為婚禮作準備吧!嗯…橋下的婚禮,好不浪漫!祝福你們!



《印第安村》
天然橋下是小溪Cedar Creek,原本在左手邊的小溪在穿過橋後此時已換到了我們的右手邊。在所有關於天然橋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一段:「The Bridge served as a shot tower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 Bullets for American firearms were manufactured by dropping molten lead 245 feet from the top of the Bridge into Cedar Creek's cold water below.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天然橋曾扮演著『彈塔』的角色,鐵匠們把熔鉛從橋上往溪裡滴,以此借冰冷的溪水製造子彈。」

走在綠蔭遮蔽的步道上,透著陽光、樹葉綠得直發亮,春天果然已經到了。猛一回頭想偷拍Katie,眼尖的她已擺好了姿勢等我,「妳很小一隻喔!」我喊著,「很好,我也不想看起來很大隻!」


既然已拍過天然橋,再拿著廣角鏡頭也沒啥意思,想了想、挨在一旁,我拿出50 mm的定焦人像鏡,怎麼說手上掛著的Nikon P310還夠應付場面嘛!就在我小心翼翼換著鏡頭時,Brentha和Katie已走得老遠,等我趕上前,她們正讀著一個標示牌。原來,不遠的前方就是印地安村。

Monacan是約莫十八世紀住在這裡的印第安人,站在這塊農地旁講解著他們農耕模式的Miss Elizabeth是僅存三千五百個Monacan印第安血脈之一,她手上拿的鋤頭的頭還是以動物的肩膀骨做的呢!

這一塊園地裡蓋著幾座帳篷,每處都有人一邊展示著數百年前印第安人的生活模式一邊解說。這位姑娘正剝著手邊的植物纖維,以此作為繩索,香蒲因為是濕地植物,所以耐水,曬乾的香蒲是帳篷屋頂的好材料,她身旁的帳篷屋頂已蓋好一半。

「如果從中間切開的話,你能作成一件外套…另外,還可以作成圍巾…」皮革匠講解著當年印第安人處理獵物的方式,一分一毫也不願浪費的他們除了把獵物的皮拿來作成生活所需品外,動物的肉自然是祭了大家的五臟六腑。至於不請自來的臭鼬呢?好像可以作成皮囊吧!臭鼬也能吃嗎?他說他不願意試,不知當年的印第安人是否也一樣挑剔呢?

廚房,是部落中不可或缺的角落。除了有大型燒烤架,小巧的厚石板是他們做煎餅的良伴;用熊的油脂使麵能團在一起,這就成了煎餅。火雞是這一帶常見的動物之一,而這位姑娘手上拿來煽火的扇子正是火雞的翅膀,不需額外編織,完全天然。

一轉身,只見這位男士被團團圍住,原來,他管的是印第安人的狩獵生活。不浪費一絲一毫的印第安人,拿骨頭熬出的湯汁作粘著劑,箭梢的羽毛就這麼安穩地把箭頭送入獵物身上。

他身上穿的可真是鹿皮唷!


《漫步蝴蝶谷》
穿過印第安村,我們繼續前行。天然橋下的這條步道平緩且距離不長,漫步其間,十分輕鬆愜意,可說是老少咸宜。Cedar Creek的潺潺流水聲讓山谷間充滿了生氣,陽光間或灑落在水面上,讓河面像極了拿不定主意的油畫家手上那沾滿不同綠色的調色盤。

「瞧!有鵝!」眼尖的我赫然察覺溪邊的動靜,「還有鵝寶寶哦!」一旁的美國阿姨親切地提醒著。


或許是山間的氣候,或許是因為上星期連日下雨,一小部份的步道還有些許泥濘,不過我們還是輕鬆地抵達終點─Lace Waterfalls。不像黑堡附近美麗的Cascade瀑布那麼可親、甚至可以讓人游至其下,這條步道於此沒了前路,我們和瀑布之間少說隔了50公尺,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我攀上低矮的石椅﹝牆?﹞就坐下來,嚇得Brentha以為我要冒險涉溪…。

居高坐在石椅背上的我就這麼看著來往的遊客,小弟弟「咚」地也這麼跳上石椅,Brentha責怪我作了壞榜樣。身旁這對夫婦把地圖攤了開來討論,一隻蝴蝶不知是有意無意就那麼不偏不倚地停在妻子的戒指邊,久久不去,人與自然共舞,我總是覺得浪漫至極。

瀑布好遠,拍了一兩張也就沒什麼好拍了,所以我轉過身,開始拍人。

瀑布看著了,肚子也餓了,此次三人行卻還沒合照過,快速與瀑布照張相,回頭午餐去吧!


往回走的路上,趕上了方才走在我們前面的那對夫婦,只見他們停在前方、彎身觀察著矮牆上的某個東西。「這裡有蛇喔!」他們手直指向矮牆、開心地朝著我們喊,於是我們也亦步亦趨地湊向前看。妻子右手拿著手機拍蛇,平舉著的左手上依舊停著那隻紅棕色蝴蝶。

「小心哦!前面還有兩條蛇…」「一共有三隻哦!」不管在哪裡,擦身而過的遊客們的招呼,亦或是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貼心,總是讓我在爬山時覺得窩心。

轉眼間,我們已經回到印第安村,不遠處,又是那一對蝴蝶夫婦。哈!看似蝴蝶終於睡醒囉!翩然地飛舞起來。此時老婆彎著腰、舉著左手靠近蝴蝶,不知她最後是否成功地讓蝴蝶再次停回她手上了呢?

回到天然橋下,Katie和Brentha正等著我,為的是指給我看河床邊那群正在作日光浴的黃色蝴蝶。追拍蝴蝶之際,不小心拍到了這位男士,無心的失焦卻有另一種美麗。

就在我掙扎著用人像鏡追蝴蝶、感嘆「要近近不了、要遠遠不了」的同時,旁邊兀自冒出一個拿著望遠鏡頭的美國女生,輕輕鬆鬆地使勁按著快門。輸人不輸陣的我這下狠心把牙一咬,靠在一旁石頭上也拿出我的望遠鏡頭,哇!這就是望遠鏡頭的威力,果然值得!

拍著拍著,當初那個頻頻按快門的美國人早已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此時另一隻蝴蝶突然湊進我的鏡頭前。

不太會看臉色的蝴蝶乙就這麼湊近蝴蝶甲,若有似無地移動,試圖縮短彼此間的距離。

蝴蝶甲無視蝴蝶乙的擅自就近,泰然自若地繼續享受著她的日光浴。

蝴蝶乙絲毫不氣餒,仍舊亦步亦趨地緊跟著蝴蝶甲。時間分秒就在如此一來一往間溜走,為了不讓同伴因為等我而餓著,我只好依依不捨地揮別這對蝴蝶,可惜了沒能目睹這場追求的結局。


午餐時,我提起方才照蝴蝶時身旁美國人的對話,「Some people said they were mating…」話還沒說完,Katie馬上說:「So you are taking pictures of them having sex?」

聽到這,我不禁噴飯大笑。OH OH!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
回到方才的建築,蝴蝶館就設在地下一樓。通過雙層門,迎面而來的是一股窒息的熱,這裡是蝴蝶的溫室。蝴蝶館員則是一面叮嚀入內的遊客小心腳下,以免踩傷了飛到地上歇腳的蝴蝶。

蝴蝶館雖不大,但是大大小小蝴蝶也還真不少。

花上、葉尖、牆上,正的、反的,樣樣都難不倒身姿輕盈的她們。


蝴蝶館的出入口皆有兩道門,進去的時候不明原由,出來的時候總算知道為什麼了。守在出口內的小姐要我們藉由兩道門間左右側的鏡子檢查自己是不是不小心「帶」了蝴蝶出館,不是怕有人偷蝴蝶、卻是怕蝴蝶有可能停在遊客背上而「潛逃」出來。前前後後查看自己身後的我突然覺得平行鏡內成千上萬個身上背了很多東西的自己很好笑,於是站在這個兩大片鏡子間就幫自己照起相來。



《觀棋該語真麻吉》
我們購買的套票包含了蠟人館,所以看過大江南北的我們雖然不覺得這裡的蠟人館會有多新奇,還是走了一遭以聊表「到此一遊」的心意。

「嘿!你確定要這樣下嗎?」


《地底百尺》
再往內開上一小段路,我們來到此次天然橋行的另一個重頭戲,地底洞穴。在紀念品店等了一會兒後,總算輪到我們入洞了,緊緊地跟著導覽員,我們已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囉!

通過長長的人造通道,我們抵達了洞穴口,洞穴內陰暗、潮溼,所以導覽員一再地提醒大家注意踏出的步伐。通道不是很寬,我們一路向下,加上地面真的很濕的關係,當真有種進入地底千尺那樣探險的感覺。然而,每一個導覽員似乎都帶了不少的遊客,所以在好些狹窄的地方,相遇的兩隊人馬就得想辦法利用天然的凹口地形,好讓長長的人龍能曲身而過。

一開始走在最前端的我,因為這一折一回加上愛拍照的緣故,這下可又落在尾巴了!

跟著導覽員走著,我們到了Mirror Lake。鏡湖,故名思意,像面鏡子,但其「湖」身卻不大。鏡湖的池水十分清澈,仔細看還能瞧見悠悠游在裡頭的魚兒,知道許多遊客見到池子不免要丟幾個小錢的導覽員適時地請大家千萬不要這麼做,因為一旦錢幣污染了池水,裡頭的魚就性命不保了,也多虧了大家的合作,所以我們今天還能見到幾尾小魚吧!

洞穴裡,處處可見溶解的碳酸鹽呈現的碳酸鈣蹤跡,因為鐘乳石的形成還是現在進行式呢!

不過,有些石壁整面濕答答的,看起來油油亮亮的,漂亮之餘卻也不免讓我覺得有點噁心。

洞穴的最深處是一小灘清澈的水池,導覽員透露它曾經過證實確定池水是和百尺之上的Cedar Creek相連的,奇妙不?左轉往上便是我們可以抵達的洞穴底端,這座有「顛倒的大峽谷」之稱的Canyon Room在我這個去過大峽谷的人眼裡倒真是有那麼點神似哩!



《久違的台北》
結束一天行程後,晚餐該吃什麼好呢?Katie和Brentha都不介意嚐鮮,既然這樣,雖然原本預定吃韓式料理但卻因為我忘了帶住址而無法前往,不妨就嚐嚐在大家口中傳說的台式口味囉!

台北,是這家開在Roanoke的中餐館的名字,在黑堡的華人學生應該是無一不聽聞,唯一我來過的一次應該就是剛到黑堡的時候吧?哇!那可是好多年前囉!至於口味如何呢?因為不常來、不清楚「秘密菜單」的重要,所以今天我們點的除了一盤炒米粉外,其他的吃起來也就只能像是一般在美國嚐到的中式口味囉。


Keywords:Virginia、Natural Bridge、維吉尼亞州、天然橋、華盛頓、傑佛遜